
太阳集团8722: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正如很多读者所言,地坛之于史铁生,正如高粱地之于莫言。提起史铁生,必然绕不开他笔下的地坛。
多年后,史铁生回忆起他与地坛的相遇,仍深刻地认为,那是宿命般的存在:“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1972年,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在他21岁那年,踏进了医院大门。一年后出院,他就只能坐着轮椅了。但上帝还是给这个失魂落魄的青年人“安排”了“避难”的好去处。
而我每每读到史铁生和这个古园的种种总忍不住泪流满面。就像是与一位久违的老友在冬日午后,围炉而坐,缓缓讲述着那些太阳集团8722生命、时间、坚韧与爱的故事。字字句句直击心灵,让我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共鸣,也收获了无数次的感动与深思。
记得第一次翻开《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可能因为教材的缘故,总带着些许的排斥。而立之年再读《我与地坛》,却被史铁生那质朴无华的文字所牢牢吸引。他笔下的地坛,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园林,更是他人生低谷时的一盏明灯,一个可以让他暂时忘却病痛、直面内心的避风港。我仿佛跟着他,一步步走进那个被岁月雕琢的角落,看到了四季更迭中地坛的静谧与生机,也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释然。他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句话,让我深刻理解到,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地方,让自己慢下来,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去与自我对话。
古老的地坛,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描绘园中的蚂蚁、蜜蜂、古树,乃至四季变换中的每一片叶子,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他写道:“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像是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对死亡的恐惧与逃避,让我开始正视生命的有限与宝贵。他教会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意义,如何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依然保持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心。
古老的地坛不仅存在在史铁生的印记,也存在了他母亲的痕迹。他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儿子,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曾有过半句怨言。她担心儿子却不敢轻易打扰,只能在远处默默守候,那份深沉的爱,无声却强烈。史铁生用细腻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是否也能像母亲那样,给予家人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史铁生在地坛的陪伴下,完成了自我救赎与心灵的重生。他学会了与命运和解,不再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挑战。“命运中有一种错误是只能犯一次的,并没有改正的机会,命运中有一种并非是错误的错误。”人生路上,我们难免会犯错,但关键在于如何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继续前行。
《我与地坛》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却让我无比感动,也许还因为史铁生残缺的一生如同这个荒废的古园一样平凡而又偏执。他在十五年的思考中,从失落到稳重到最后仅仅为了活着,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那一对散步的中年夫妇,在十几年的岁月中,成了老年夫妇。那一位热爱唱歌的青年,和史铁生说再见之后两人却不复相见。那个爱喝酒的老头,那个捕鸟的汉子……这些都印在他的脑海里,慢慢地,那煎熬的日子似乎不再那么地让人深觉熬不下去。
思考如何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会饱经苍桑的,但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结局也大为不同。
纯粹的苦难没有任何的意义,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给我们带来所谓的成功。而看完地坛,让我深刻明白人生的苦难没有下限,而人生的知足和满足是通过对比出来的,只有咳嗽的时候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是多么安宁。没有谁的人生不辛苦,唯自渡是最好的解药。也许我们很难改变生活的残酷,但只要我们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在承受压力和困难之时,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坚强地活着,相信所有的苦都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关键字:
上一页
上一页